高中数学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高效学习
1、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,培养思维能力、学会思考进而成为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人才。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解知识、发展思维和提高认识能力统一在教学中。这种统一并不是自然会的,需要经过长期实践、反思而养成习惯才能成为自觉行动。

3、习鞑民略锈题新模式再看我们的课堂,“悟”的过程太短甚至没有,思考过程被高度反浓缩,学习活动缺乏灵性,漠视学生的智慧,压抑学生的想象力,直接告诉知识后,进行大量操练。教师心中的目标是使学生“得高分”,但结果可能是:学生“为高考而不得不学”,习惯于依赖,解别人给的题目,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,“知识”量大但缺乏灵活性、变通性,杂乱的知识堆砌成为解决问题的包袱。显然,这种教学品位不高,学生可能成为“熟练工”,但肯定成不了领导者、科学家、思想家等等。下面再看解题教学。杭州市教研室李学军老师带领的课题组认为,习题课的作用是:熟练方法,形成技能;暴露问题,查漏补缺;揭示联系,更新认知;训练思维,培养能力;尝试调整,感受体验;发现、获取探索方法或思路等。实际上这也是他们追求的习题课教学目标。他们提出了“学生先行,交流呈现,教师断后”的习题课教学模式,给出了“习得”型习题课的操作要点及实施模式。他们追求的是触发学生学力的习题课,要解决的是“使学生独自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想能做”这一根本问题。这种习题课的品位很高,课题组的观点和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。

4、以下从“为核心目标服务”的角度强调两点:第一,限制课堂容量,延长知识获得过程,加强动手、思考和感悟的实践,培养渴求知识的感觉。直接告诉“想法”,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知识,但很难形成“如何思考”的智慧。先让学生思考、感悟,经历“猜想—验证”、“发现—论证”的过程,再上升为理性认识,这样才能使知识成为智慧。越简单的知识越要让学生亲身感悟,从中获得“如何思考”的体验具有奠基作用。真正的学习必须经历“感知—感悟—知识”的过程。第二,变革学和教的方式。“讲解示范—模仿训练”可注入大量知识,但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想象力,不可能使学生学会发现和鉴别数学事实、严谨而有逻辑地分析数学现象进而形成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。一定要加强实践环节,加强自主探索活动,加强合作与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