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心理,健康成长
心理学家告诉我们: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,一半是心理健康。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,心理健康是精神基础。而构成“人”字的一撇是身体健康,一捺是心理健康,只有前者没有后者,趴下;只有后者没有前者,卧着;身心健康兼备,才能相互支撑,站立起来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“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,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,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。”因此,心理健康构成了现代社会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。所谓的心理健康,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,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。这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,在这种状态下,主体才能作出良好的适应,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。
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,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、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。在这一阶段,由于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未成熟,内心既敏感又脆弱,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,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,产生不健康的心理,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。所以,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,优化他们知、情、意、行等方面的素质,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,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,小学生属于不懂事,天真无邪,可塑性较强,即便是犯了错误也会无条件选择被原谅的人群。但事实上,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。据调查,在我国中小学生中,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,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,约1/5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,如逃学、偷窃、说谎、作弊、自私、耐挫力差、攻击、自卑、焦虑、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。再者,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。还有部分学生因受疫情影响,产生否认、担心、恐慌、愤怒等情绪令家长和教师担忧。再有前些年,因高考落榜、中考失利而坠楼自杀的,因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选择寻短见的,因同学之间的口角而大动干戈的不在少数。近年来,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,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,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,还危害到了家庭、危害到了社会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:“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,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,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。” 事实证明,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个问题,当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,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小觑。
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,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,阳光的心态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,是情商、智商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,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重要阶段,因此,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,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。
俗话说,“心病还须心药医”。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,处理起来较为棘手,但是并非生俱来,更不是不可救治的。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,对症下药,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。在实践中本人认为,可采取以下方法:
1、消除逆反心理——沟通与交流。
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,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,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;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大人,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,都是善意的批评,家长老师也是人,也有正常的喜怒哀乐,也会犯错误。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,进行沟通,增加信任从而认识自我,把握自我,努力改善自我,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,多一点沟通,也就多了一份理解;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,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,多听他们的呼声,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,放下长辈的架子,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。
2、消除自卑孤独心理——增强自信。
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、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、性格因素、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。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。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,正确做出评价,发挥自己的长处;其次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,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,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;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。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,通过勤奋努力,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。
3、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——培养意志。
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,提高认知水平;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,培养耐挫能力;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,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;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,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,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,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,多结交知心朋友,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(如看心理医生)等。
总之,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,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,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。它对学生高尚品质、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,同时也会影响其智力发展。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,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,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,培养学生自我认知,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,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